当前位置: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走进技术世界

2023-08-26 09:27: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走进技术世界(收集13篇)

走进技术世界 第1篇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的未来

  本课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展望技术的未来。本节课还要对第一章进行小结,正确认识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认识技术与科学、艺术等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

  三 技术的未来

  教学分析

  本课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展望技术的未来。本节课还要对第一章进行小结,正确认识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认识技术与科学、艺术等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内容

  1、技术的未来。

  2、本章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性感目标

  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的理性态度。

  3、能力目标

  能就技术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辩论。

  教学重点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的理性态度

  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就“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根据自已所知道的技术,在胆设想,口头续编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未来世界相关词:太空城市、月球城市、火星城市、机遇号、勇气号、神洲五号、杨利伟……

  辩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进步还是带来灾难?

  正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进步。

  反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灾难。

  (如学生辩论时有困难,提示从克隆、核能、互联网、转基因太空等方面进行辩论)

  2、本章小结。

  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动力。而技术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人类,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技术具有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

  3、谈谈你对“割骨增高术”的看法,就“如何理性地选择技术”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课外作业

  查阅并整理有关20世纪重大发明的资料,分析其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影响。评选出全班同学公认的“20世纪十大重大发明”。

  (汽车、电话、飞机、宇宙飞船、深海潜艇、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核能、

  课后记

  1、口头续编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头两个班是直接由学生个人发言,效果不是很好,后面的几个班改变成6人一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推出一名代表发言,这样效果较好。另外,多数学生只侧重幻想未来的生活,不注意文体结构上的承上启下。

  2、7班和9班比其它班多出一个课时。我让他们进行了本章“综合实践”第1题:评选出全班公认的“20世纪十大重大发明”的活动。经启发引导,学生列举许多的发明:电脑、飞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互联网、机器人、摄像机、手机、电影、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动车、空调、影碟机、电风扇、电饭锅、潜水舰、航天飞机、助听器、氢弹、导弹、电梯、地铁、航空母舰、坦克、雷达、放映机、电子计算器、微波炉、扫描仪、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摩托车、照像机、望远镜、显微镜、核电站等等。其中7班评选出的“20世纪十大重大发明”是“电脑、飞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原子弹、发电机、摄像机、手机、电影、电视机”,9班评选出的“20世纪十大重大发明”是“电脑、飞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互联网、机器人、摄像机、手机、电影、原子弹”。

  另外这两个班进行了第一章“学习评价”有关内容的填写。部分学生所填内容是“能完成主要学习任务”“课外学习资料少”“胆小,不主动回答问题”“加深了对技术的了解,丰富了科学知识”。

走进技术世界 第2篇

  一、技术的价值(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

  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案例进分析。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组织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思考等活动来加深对技术的价值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了解技术、尊重技术、热爱技术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对技术价值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各种灯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本章的章首语

  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技术发明与新的动力,而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解放和发展自身提供了支撑,为人类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自然环境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引出课题)

  二、新课进行

  1. 技术与人

  提出问题: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技术跟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并阅读资料“青霉素的发现”。

  教师指出:人类的需要孕育技术的产生。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师生互动举例说明)

  a. 指导学生阅读案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展示各种灯具并给合图片说明人类的需要促进照明技术的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不同组的同学进交流,并选代表发言。)

  2. 人类对于光明的需求,怎样推动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b. 指导学生阅读“火与烹饪、制陶、冶炼技术”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学生举例说明。如纺织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面料等。)

  学生完成“马上行动”内容。(教师将问题投影出来由学生完成填写。)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思考”的问题和“讨论”。

  人类在探究技术、使用技术、发展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而且改变着主观世界。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学生阅读案例“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爱迪生的故事”

  讨论: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使爱迪生得到终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参与技术活动对你个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分组讨论)

  2. 术与社会

  3. 技术与自然

  课堂活动方式一: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a、b、c、d。其中a、b小组阅读“2 技术社会”的课文材料,并思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技术对社会什么影响?”c、d两组阅读“3技术与自然”的课文材料,并思考“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技术对自然有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问题一: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它在工业、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军事、通信、航空航天等方面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问题二: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和改造自然的同时更应该利用技术来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活动方式二: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为正、反两方,每一方选出10名代表辩论,其余同学也可以参与辩论,老师主持。

  时间:20分钟。

  辩题:正方:技术的发展导致失业;反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学生辩论后,教师作小结。

  讨论:有人认为,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自然为人类所用的目的;也有人认为,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甚至破坏了环境。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提醒学生结全课文的“案例分析”)

  三、巩固、小结(学生小结,老师最后补充)

  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动力,而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自身提供了支撑,为人类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台。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类掌握的技术越广泛,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就越深入。人类和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人类在利用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的同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课后作业

  调查本地工业或农业中的某项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评价其对工业或农业发展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效应和价值。

走进技术世界 第3篇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价值(2)

  2.技术与社会

  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并为丰富社会生活添加亮色。

  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

  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19xx年,福特汽车公司吸取了流水线和互换性设计与制造的新思想,推出了t型车。t型车利用新的制造技术和新材料,大大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使新型汽车能适应乡间交通的条件,易于维修。从此,汽车脱下了高贵的外衣,开进了成千上万的寻常百姓家,美国变为“车轮上的国家”,福特也成了汽车的代名词。

  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19xx年,福特在装配过程中按加工对象的特点来设置机器,并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 把制造技术和复杂工作的规范进行分解,创立了世界上首条汽车生产流水线,首次实现了汽车大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使汽车市场大大扩展。19xx年,福特公司初建时仅生产汽车1700辆,19xx年推出t型车时,生产1万 辆,19xx年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产量猛增到 30万辆,1923年达19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44% 。

  技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大幅度增加。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的新趋势,整体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有人认为,技术发展导致失业, 也有人认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就业 机会。请就此问题展开辩论。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

  传统农业通过发展复种、间种、套种等技术,一定程度上打破土地面积的制约,这些技术的运用需要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投入量,因此可统称为以劳动换取土地的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一般可分为以化肥、良种为象征的现代生化技术、基因技术和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为象征的现代机械技术两大类。生化技术被称为节约土地的技术,机械技术被称为节约劳动的技术。

  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其劳作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

  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相同距离不同交通工具行驶时间对比图

  技术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和方便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图是一般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出行方式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对比示意图。

  交通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

  技术进步,不仅带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变,而且渗透于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现代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发展,使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直接,地球日益成为一个 “村落”;高新技术应用于军事系统,使现代武器装备的性能大大提高,对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组织指挥、通信联络产生了重大影响。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

  3.技术与自然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如利用技术填海造田、退耕还林、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均成为可能,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建造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益,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

  荷兰风车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低地之国”。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

  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被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 ,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

  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 “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为 “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 1/3 的国土,这些都依赖于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

  技术改变着自然的面貌,但是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尤其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和社会可能导致的负作用。

  技术给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 ?

  1. 温室效应

  2.

  3.

  ……

  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 , 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承受人类永无止境的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而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人类和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人要改造和利用自然 ,更要爱护自然。

  针对技术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诸多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 并与同学交流。

  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应注重环境保护。

  造就绿色的环保技术

  绿色技术是指综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核心技术。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从开发设计、原料采用、加工制造、流通、使用、报废处理到再利用的全过程,都采取无污染和少污染的工艺,以最大限度减轻或消除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包括绿色食品、环保服装、绿色电视机、绿色计算机、绿色冰箱、绿色汽车、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

  清洁工艺: 各种末端处理技术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型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各种废气、废水、废物的处理和回收,物料的再循环工艺,有毒有害原料的替代技术,节能技术、少废无废的工艺和设备,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等。

  1.鞋子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护我们的脚不受损伤。查阅资料,调查鞋子的发展历程,试着从满足人类需求和所依赖的技术支撑两个方面分析鞋子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2.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访问你的亲友,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出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10项技术。

  3.调查本地工业或农业中的某项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评价其对工业或农业发展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效应和价值。

走进技术世界 第4篇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章第一节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两个小点, 与上节课的“技术与人”构成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整体。

  《技术与设计1》模块教学设计案例

  一、 技术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辨证关系。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使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去理解技术与人的关系,通过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章第一节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两个小点, 与上节课的“技术与人”构成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整体。 “技术与社会”包括: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和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三个方面。“技术与自然”着重是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教师要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引领学生在技术世界里,进一步体会到技术的运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起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的极大兴趣,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积极投身到通用技术的学习中来,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的关系,通过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通过演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影响,此外,运用多媒体投影手段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较难理解。本课时除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之外还有能力目标,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对学习成绩较好的3班、4班在能力目标的要求可以更高一些。而其它5个班在能力目标上的要求可以适当低一些,但是在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上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教学策略:

  以更多的案例来说明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作用和技术的两面性。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他们身边,技术不断地在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道练习题,完成得怎么样?

  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对上节课布置的科技小论文进行点评。

  3、检查“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10项技术”的筛选结果。

  下面,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份网上看到的资料,这份资料说的是美国科学家对技术价值的认识。他们经过严格的筛选,选出了10项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技术。

  现在,我请同学们来猜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也有和美国科学家们的认识相同。

  第一项:眼镜

  眼镜使眼睛有缺陷的人,对世界更加亲近;人类的缺陷,可以通过技术发明来弥补。

  第二项:原子弹

  人类文明,可以在一瞬间被摧毁。它告诉人们,核武器是多么的危险,争取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项:印刷术

  理由: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

  第四项:管道技术

  把洁水带到各家各户,又把污秽水带走。

  第五项:骑兵马战技术

  马战技术出现后,促成了强大国家的产生。

  第六项:避孕节育技术

  它对于人类控制自身发展功不可没。

  第七项:时钟

  时钟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节奏更加规律和精确。它也使人们对效率引起了重视。

  第八项:数字

  数字及数学,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创造的有力工具。

  第九项:音乐技术

  它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思想,还有一定的医疗功能。

  第十项:电脑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虽然这篇资料的观点是一家之言,但它确实说明技术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

  引导学生概括: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复习引入

  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价值中的“技术与人”。

  板书:[第一节 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

  提问:技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满足人类的需要。

  对人来说,技术具有什么作用?

  学生: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结构整合:

  图1—1 “技术与人的关系”纲要信号图

  问题提出:技术除了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价值?

  三、讲授新课:(讲授、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技术的价值中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两个小点,

  1、理解技术与社会

  板书: [2、技术与社会]

  (1)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让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福特 t 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图1—1福特 t 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图1—1福持t型车

  讨论: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

  辩论:有人认为, 技术发展导致失业 ; 也有人认为, 技术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请就此问题展开辩论。

  总结: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板书: [技术: 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让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

  让学生思考: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其劳作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

  图1—1用联合收割机收割

  让学生阅读课本:比较技术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图1—1 技术使人们的衣、食、住发生改变

  总结: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板书: [技术: 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3)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让学生分析案例:相同距离不同交通工具行驶时间对比图

  图1—1 不同交通工具行驶时间对比图

  讨论:交通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

  技术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和方便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结: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板书: [技术: 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结构整合:

  图1—1 “技术与社会”纲要信号图

  让学生自由发挥,讨论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所以起来的作用。

  问题提出:技术对大自然又有哪些作用呢?

  接下来我们学习“技术与自然”

  2、理解技术与自然

  板书: [ 3、技术与自然]

  让学生自主阅读案例: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图1—1 都江堰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荷兰风车

  图1—1 荷兰风车

  让学生讨论: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 1/3 的国土,这些都依赖于什么?注意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依赖于技术,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让学生思考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如利用技术填海造田、退耕还林、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均成为可能。

  让学生“马上行动”:

  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针对技术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诸多问题,与同学交流,提出解决对策。

  如水土流失

  温室效应

  酸雨

  荒漠化加剧

  全球气候异常

  ……

  辩论:根据上课之前收集、查阅的有关资料,分析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全班选出主持人3人,其他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根据收集、查阅到的资料,展开辩论,回答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

  巩固内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课本第10页的马上行动中的表格,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总结: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应注重环境保护。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

  结构整合:

  四、练习:

  课本p010. 3.调查本地工业或农业中的某项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评价其对工业或农业发展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效应和价值。

  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发现教材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根本不可能。有些内容只能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还有上课的资源的准备问题,最好准备课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老师也要准备一些其它内容,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次准备了网上下载的资料,学生就很感兴趣。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有很宽的知识面,而且,备课要花很多时间。本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论题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同学们很有兴趣,辩论得很激烈,也可以看出,学生知识面很广。“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辩论记实”附后。  

  (海南华侨中学特级教师 徐道安)

  走出课本: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辩论记实

  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全班选出主持人3人,其他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根据收集、查阅到的资料,展开辩论,回答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

  主持人1:

  自然为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技术的发展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下面请正、反两方同学就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展开辩论。

  反方1:

  根据我们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查阅到的资料表明,技术对人类虽有一利但有百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气候异常等,技术乃是社会之恶。

  反方2:

  原子能带来了核辐射和癌症。大型高速汽车赠予我们的是一氧化碳中毒和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转基因动植物、因特网和克隆动物等高技术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其日益明显的副作用也在人们的心头笼罩上了阴影,于是,人们又多了几许忧愁:食用转基因动植物弊大于利怎么办?因特网固然能够节约信息交流的时间,但也能浪费时间,且限制了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群体的接触,人类前景堪忧。

  反方3:

  如果克隆人问世,将会带来更大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反方4:

  高技术令人们忧心忡忡。技术如果被坏人利用就会成为人类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法兰克福学派则更认为科学技术排斥意志,压制情感,造就了单面社会、单面人和单面思维,我们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正方1:

  反方的观点全都是无稽之谈。把技术视作社会之恶、认为技术对人类虽有一利但有百害的反方,显然是被技术的消极后果吓破了胆。这种把社会上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技术,甚至抱完全消极的悲观态度,是没有道理的。

  正方2:

  反方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有错误,认为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去预测未来,往往会与历史的实际进展相差甚远,提出只有用历史外推的方法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同时,我方王西蒙同学根据他收集的资料和他的分析,提出了人类资源不可能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的未来前景不必悲观,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的结论。

  主持人2:

  我想说一句,不能认为反方的观点全都是无稽之谈,因为反方毕竟关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反方想要消除技术的负作用,也不无道理。但他们的结论却是悲观主义的。尽管他们确实向人们尖锐地提出了关系到全球人类生死存亡问题的紧迫性,但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的图景。概言之,把技术视作社会之恶、认为技术对人类虽有一利但有百害的技术悲观主义,显然是不足取的。

  反方5:

  人类所处的地球是一个有限的世界,而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为了防止这种后果的发生,我们主张大幅度减少地球资源消费,以维持地球上的平衡。

  正方3:

  反方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忽视了许多尚待开发的资源,忽视了对已开发资源的“深加工”,忽视了“节流”和“修旧利废”。反方没有看到,可以依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补偿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保护并改善环境;只要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今后的经济生活就会高于现时的水平,人类环境的前景是美好的。反方提出的减少地球资源消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反方6:

  正方看到了现代科技进步的威力,对资源潜力抱有希望,对环境保护充满信心,这无疑给被全球性社会问题困扰的人们提供了一点希望。然而,正方显然被技术的辉煌成就所陶醉,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他们是不可能真正找到达到美好前景的可行途径的。

  主持人3:

  希望正、反两方都要看到一个事实,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1/3的国土。技术在人类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2: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如技术使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成为可能,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但是,人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略-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承受人类永无止地利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而获取更大的效益。人类和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人类要改造和利用自然,更应该保护自然。

  主持人3:

  看来有必要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领域;要创建“地球学”,即一门站在全人类高度思考全人类的总命运,这门学科的主要内涵是:强化人类的地球意识,强化人类的群体意识,强化人类的未来意识,强化人类的使命意识。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强化一点忧患意识。建议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主持人1:

  当今时代,人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谋求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是人类发展观的伟大进步。这种新的发展观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注重的是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具体内容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的统一。

  主持人江国兴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全班同学围绕这一新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归纳如下: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系统协调性原则

  经济学一直把gdp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核心,作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与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似乎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于是,引发了大量的短期行为:无节制地开发和浪费矿物资源,贪婪地砍伐森林和捕猎动物,肆无忌惮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等等。与这种传统发展观不同,可持续发展观坚持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技、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关系,使“人与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2、未来可持续性原则

  以往的发展观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考虑有限而稀缺的自然资源其耗竭速率的临界性和承载能力,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或崩溃,最终使经济发展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难以持续。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将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和发展,他们同我们一样对地球中的资源、拥有同等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因此,每一代人都应为后代着想,不仅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换言之,我们决不能在继承了前辈的地球的同时,还要借用后辈的地球,亦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又可称之为代际间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性原则。

  3、公众参与性原则

  离开了公众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没有了群众基础。如果每一个人都来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都有一点、听一点悲观的论调,亦即虽悲观但不乏清醒的认识,都从我做起,形成一股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和成功的希望。公众参与,既包括社会个人或社会团体在控制生育、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自律,对他人有害自然环境行为的预警、监督和指控,也包括通过新闻传媒或公众论坛推进政府部门采取有效而及时的保护措施,等等,以实现人类由控制自然向控制自我的转变。

  4、合作伙伴性原则

  今天的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一个天空下,可是地球上却有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这就要求人们超越一切差异和界线,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一起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道德沦丧、核子威胁、南北冲突等全球性问题。尽管人们之间肤色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各自利益不同,但毕竟乘坐在同一艘航船中,因此应该而且必须共同承担起保障人类生命之舟不沉且具有续航能力之责任,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无疑,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排放了大量的废污)理应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付出得更多,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切记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形成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同时,少数发达国家应结束其过量消费全球公有资源的行为,而给予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以达经济增长的机会。这又可叫做当代人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性原则。

  好题推介:

  我认为这道题是道好题,好在哪里?

  1、通过题型上的突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完成这道题所进行的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以及在全班展开辩论,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学习过程本身为应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从而有利于形成合作的内驱力。特别是在展开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要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通过做这道题在全班选出主持人数人,把其他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反方是以吴秀英为代表的技术悲观主义向全班大声疾呼人类所面临着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或“人类困境反方”。正方与技术悲观主义截然相反,以李美兰同学为代表的技术乐观主义抨击了反方的观点,而同时又对技术过于的乐观。主持人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协调发展。人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在学生的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营造了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当代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道题通过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展开辩论。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意义,从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4、注重了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使用。这道题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查阅资料,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使用之中,体现了技术教学的先进性,提高了技术教学的技术含量。

  5、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除了按原计划展开辩论外,还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归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对知识进行了扩展和加深。

走进技术世界 第5篇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性质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的专利性

  1.技术的目的性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问题:雨伞滴水→目的:雨伞不滴水

  案例分析

  助听器的发明

  1.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_______________。

  2.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_______________。

  3.满足了什么具体需求_______________。

  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成果,闪烁着创新的光芒。

  讨论2:有人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你是否赞同 ? 说说你的理由。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与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一种成本效益合理的动力机,它改变了人类过去完全靠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机器加工、蒸汽动力、机械制造、铁路运输和钢铁冶炼等技术为主导技术群的技术体系,从而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把人类从手工业时期带 到了机器时代。

  讨论3:蒸汽机的发明如何推动了技术的创新?你能列举1-2个类似的实例吗?

  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有时一个产品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技术的不断革新是通向技术发展之路的重要机制。

  案例分析: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显示器是电视机的核心部件。普通电视机常用的是阴极射线管。它经历了从球面显像管、柱面显像管、平面直角显像管到纯平显像管等革新过程。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平板显示器,它经历了从动态散射液晶显示器、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超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到最新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过程。

  等离子体显示器是发光型平板显示器,它利用惰性气体放电产生紫外线激励平板内的红、绿、蓝荧光粉发光而产生彩色影像。

  因显示器的革新,电视机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产生了球面电视机、平面直角电视机、纯平电视机、液晶显示电视机、等离子体电视机等电视机。

  思考: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技术革新阶段 ?

  3.技术的综合性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小到小板凳的制作技术 , 大到航空航天技术 , 都是多种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马上行动:分析制作一个小板凳需要综合运用哪些知识,在左图中的小椭圆形空白处填写这些学科的名称。

  完整案例第一部分点此下载

  完整案例第二部分点此下载

  完整案例第三部分点此下载

  p.s:解压时请指定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位置即可。

  其余附件如下:

  充电熨斗

  多用方便更衣伞

  防滑汤匙

  技术的性质•学习目标

  加法器

  莱特

  绿色雪糕柄

  旗语

  附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王小勇

  一、让学生登上你的“兴趣之船”

  《通用技术》这门崭新的课程为师生们展示了一个浩瀚无垠的知识、技能和情趣的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在其中遨游,教师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登上你的“兴趣之船”,你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是从多种角度来激发学生兴趣的。

  1.利用科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价值第1课时,我用《游戏•钻纸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虽然简单,但很能说明问题。学生在游戏中认识技术的作用,从而爱上《通用技术》。

  2.利用群体竞争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价值第2课时,我设计了《游戏•数绿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在学生动手的同时,认识到好的方法和好的工具是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从而向学生传达设计思想,掌握先进工具的意图。

  反思:教师必须建造自我的“兴趣之船”。要让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有兴趣,教师首先要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你就是船长,学生上不上你的“兴趣之船”,完全在于你自己,别怪学生“打瞌睡”“没兴趣”,学生不希望你带他们在岸边转一转,他们希望你载着他们驶向更深、更远。

  二、让学生登上你的“智慧”之船

  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好《通用技术》这门课也需要教师献出自己的智慧。我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是从师生共同展示自身智慧的过程中,互相贴近、互相靠拢,让学生登上你的“智慧”之船。

  1.教师展示自身的智慧之果。

  在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性质第2课时,我展示了我的发明专利《儿童算术训练卡》,学生感到发明并不神奇,也并不遥远,“发明就在你身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发明作品就在你身边,一是发明人就在你身边。

  2.学生展示自身的智慧之果。

  在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性质第1课时,我让学生为病人设计和制作一个可数出任意粒数的药瓶。学生们有很多创意,有的还是我意想不到的。我相信,学生们不久就会设计并制作出这个具有专利水平的小发明作品。反思: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必须发生碰撞,才能交相辉映,光彩夺目。教师是智慧的发布者和学生是智慧的接收者的观念不可取,智慧没有高低之分,师生平等了,何愁学生不登上你的“智慧”之船?

走进技术世界 第6篇

  走进技术世界     

  北师大南山附中  王松江  边玉萍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技术课程意义。

  2、引导学生走进技术世界。

  二、教学重点

  了解技术,了解技术课程。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技术与设计》。这是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也是进入技术课的第一门课。在翻开书之前,请同学们仔细地、认真地看一下书的封面和封底,看看我们能看到什么,有什么体会。

  同学们近距离观看可能具有局限性,教师将书举起,请同学们换个角度再次观看封底。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在封面上我们看到了技术的过去和现在(蒸汽机,电脑),我们看到技术的发展。

  教师:很好。

  学生:封面上有些东西很新奇。蒸汽机边上的是个什么?

  教师:是挖掘机设计的彩色效果图。

  学生:上面正中的是什么?

  教师:柑橘榨汁机的概念模型。

  学生:好多新概念!

  教师:这就是这门课中要学习的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学生:封底更丰富,五花八门!

  学生:9本书摆放在一起拼成一个大g,表示通用技术。

  教师:很好!这9本书就是《通用技术》课程设的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我们观察一下这2本书所处的位置。

  学生:是技术课的基础。

  教师:非常好           。必修的2个模块是技术课的基础,我们将从中学到技术所含的思想与方法,在课程的技术探究活动中掌握技术学习的方法与手段。7门选修课选择了贴近生活的一些具体技术。所以技术课将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提高技术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我们还看到什么?

  学生:齿轮。

  教师:很好!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去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这同样是一种思想方法。

  齿轮预示着什么?

  学生:工业化。

  教师:对。是技术革命的标志。

  学生:创新!创新是技术的实质。

  教师:非常好!

  该书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独特,很有创意,体现了技术课的丰富内涵。所以以此为课程的切入点。

  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适当参与,并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程,走进课程。

  [设问]你对技术还有哪些理解?你了解多少技术?

  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技术素养(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的认识,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设问]你参加过什么技术活动?

  讲述

  多数学生有参加科技节的经历,他们会在讲述中重温探究、创造的快乐,走近技术。同时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设计问题]很多同学是坐车上学,你有没有想过在乘车的摇摆中是否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

  探究

  这是一个将摇摆动能转化为电能而设计成充电器的例子。该例子贴近生活,构思巧妙,极具创造性,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讨论交流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技术无处不在,创新并不神秘,而创新就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投影]技术发明作品

  观看与评价。

  再次强化技术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问]我们现在可以说我们已经走进了技术世界吗?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讨论交流

  在交流中,让同学们认识到他们以往的技术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盲目性,低效率,制作技能低等问题。

  [讲述]技术课将帮助你了解需求、产生设计、统筹规划和制作产品。同时,还可以评价你自己和他人的工作。还将学到实用的技术理论。让我们在学习中、在技术实践中走进技术世界。

走进技术世界 第7篇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一 技术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江苏出版社出版的《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这本教材由通用技术课标组推荐使用,由课标组长担任主编。

  本节课是有关“技术及其性质”中“技术的价值”的学习,力求以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讨论”为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参与讨论和分析,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在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授课类型是新课授课。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来源;

  b、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能对有关技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态度和情感:

  培养主动探究技术,学习技术的乐趣。

  (4)、重点和难点:

  技术概念的来源和理解;技术对人类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价值和影响。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使用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进行教学。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如果单纯的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中的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课:技术的价值。(其他导入语略)

  3、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知识目标:

  a、知道技术是人类位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b、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4、讲授新课:(讲授、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新课内容:

  一 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

  (2)技术与社会

  (3)技术与自然

  详细过程:

  (1)、技术与人:

  首先,技术是人类位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这里,并不需要给技术下一个严格确切的定义,只是要让学生知道技术产生的原因。这里的大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阅读】(学生快速阅读)

  “案例分析”-“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讨论】(师生互动进行,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没有发明灯,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我们人类对光明的需求,是如何推动了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技术的产生实现了对人的保护、解放和发展。(让学生举出具体的技术和案例来说明有哪些技术,它们是如何实现对人的保护、解放和发展的)

  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术活动,结合个人兴趣和爱好,看能否利用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获得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技术与社会:

  ①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动力之一。

  ②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

  ③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

  ④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灯各个领域。

  (以上观点,通过课文的三个“案例分析”: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和交通工具的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技术是如何影响社会的,体现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作用。)

  【讨论】(让学生谈生活体验,教师适当总结)

  交通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技术与自然:

  ①利用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让学生举出中外著名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技术工程案例和技术设想)

  ②人类利用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应有合理的尺度。

  (利用技术造成了哪些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

  ③人类利用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带来的环境问题,最终也会通过技术来解决,利用现代技术应注重环境保护。

  (举一两个利用新技术和技术更新来解决已有问题的案例,如绿色冰箱,绿色农业等等,提醒学生有关“绿色技术”的说明。)

  5、出示课后练习提纲:

  通过网络或者相关资料收集和调查有关绿色农业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评价对本地的农业发展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效应和价值。

  6、总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和通过课堂讨论达成的对技术的认识。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走进技术世界 第8篇

  通用技术复习学案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一、什么是技术?

  广义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简言之,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术。

  狭义技术:是具体“技术工作“中的技术,是生产技术、工作技术、医疗技术、驾驶技术等,是针对人与自然的技术。课本中的技术指的是狭义的技术。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针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和迁移价值的技术。

  二、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已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实例:

  ⑴、人类需要着衣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⑵、人类学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⑶、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⑷、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⑸、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⑹、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通讯技术。

  总结:     人类在探究技术、使用技术、发展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也改变着主观世界。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所以: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如技术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和方便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具体为:

  ⑴、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动力之一。

  ⑵、技术是社会积累的一种形式。

  ⑶、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⑷、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⑴、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

  ⑵、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

  三、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

  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⑴、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⑵、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

  ⑶、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3、技术的综合性

  ⑴、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⑵、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二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⑶、技术与其他科学都有联系,如技术与艺术,技术与工艺学,技术与材料学等。

  4、技术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

  试讲述一下下列技术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 

  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医疗,但也会挑战人类伦理道德)、核技术(发电,但也会用于战争)、空间技术(科学实验,卫星通讯。产生太空垃圾)。

  5、技术的专利性

  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成果,是技术发明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包含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技术发明者对此项有一定权力,这种权利受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在自己的努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与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制度:专利制度是技术、法律、经济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的重要形式,他一技术的发明创造为基础,在《专利法》的保护下,以独占市场为主要特征,以谋求发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国际公认和通行手段。

  明确:何谓专利、专利的三个特征、专利的三种种类、申请专利的方法。

  来源:

走进技术世界 第9篇

  走进技术世界教学设计

  预习案 我的地盘我做主

  〖预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技术性质的的认识!

  2、实际生活让学生进行思考,构建自己对技术性质的认识

  3、从过分析具体生活事例,把上述认识融合到自己已有知识网络中去。

  〖预习过程〗

  请同学们在课前阅读课本 ,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收获,填写下面的表格:,

  技术有哪些性质?

  你的认识是什么?

  从生活选取事例论证你的认识

  讲学案

  课堂学习,老师与你同行!

  〖学习目标〗: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预习反馈〗

  根据检查情况,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总结,对于无问题,理解到位的问题,课堂中,不再作为重点。

  〖讲学过程〗

  探究精讲:

  探究一: 对技术内涵的理解.

  分组讨论,最后由个小组总结归纳,

  老师补充,纠错

  探究二: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 以及他们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学生讨论,寻找案例说明自己的认识

  教师总结、对比,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清晰化,理论化:

  探究三:对专利的特性理解、如何分类,

  呈现关于不同类型的专利的材料让学生阅读——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阐述

  对理解,分类的认识——教师总结归纳,纠错

  探究四:谈谈你对技术两面性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老师适当参与引导

  课堂感悟

  (我学习,我快乐,我感悟,我进步)

  我的收获。。。。。。。

  我的思考。。。。。。。。

  我的疑惑。。。。。。。

  设计意图与教学反思: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当的引导,并负责纠错。最后,经过探讨,学习后,再让学生去独立感悟课堂,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了总结自己的收获,还有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把疑惑写下来!这个疑惑,也就是课后思考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在寻求帮助。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

  这个第一章的内容,是整个课本的基础,他涉及技术的最基本涵义以及对它的性质的分析,学生只有把这部分内容掌握了,才能开展后面的学习。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结合自己实际的基础上,把这些观念纳入到自己的已有知识结构中去!

  同时,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在每一个阶段都使用了激励语言作为纲要信号!

走进技术世界 第10篇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未来

  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类社会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面对技术对人类、对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人们常常会问:未来的技术将走向何处 ?

  【案例分析】

  “无线家庭 ”一天的 “无线生活 ”

  文莉家安装有无线家庭网络,每个家庭成员都可接入高速因特网,退休在家的母亲闲暇时,或者看看电视,或者上网与同龄人一起下象棋。家里的几台电视都无线连接到同一信号源,她既可以在卧室或客厅里用电视或电脑收看节目,也可以在浴室里使用防水掌上电脑收看。

  文莉早晨上班前,先到机场接客户。到了机场,发现客户的航班晚点了,于是她便利用等待的时间用掌上电脑接入办公室的网络收发邮件。与此同时,文莉的丈夫凯峰上班前,用电子锁锁上门。

  中午,凯峰想起来要为母亲准备生日礼物,于是他用手机上了因特网,选定合适的商品后,用手机的电子购物功能来购买商品。按一下自己的掌上电脑地图,他看到代表文莉位置的点就在附近的一家快餐店里,于是他赶到快餐店,和文莉一起共进午餐。

  下午文莉在驾车回家之前,在车里查看了一下家里的温度,她决定将暖气调高2℃,用她的掌上电脑或手机进行这种调节易如反掌。走进家门,家庭娱乐设备已探测到她的进入,顿时自动开启适合她品位的音乐。文莉从冰箱里拿出晚餐需要的食物,取出的时候,内置传感器自动记录她取出的食物,家庭网络同时还更新了每周的补充购物单。此外,这些设备还可自动检出己过期的食物。凯峰回来了,他们一起做了晚饭。

  ……

  【讨论1】

  请你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技术, 并结合案例,大胆设想,口头续编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

  【阅读】

  《告后人书》

  爱因斯坦曾写下一篇“写给五千年后人民”的《告后人书》,文中写道:“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生活舒适得多……纵然有这一切……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而且不同国家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因此一想到未来,大家都忧心忡忡。”

  爱因斯坦(1879~1955)

  einstein,albert

  德裔美国科学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自幼喜爱音乐。19xx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在这里作出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又坚决捍卫民主,遭到迫害,被迫移居美国的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在量子论、分子运动论、相对论等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他对社会进步事业也有重要贡献。

  【辩论】

  有人认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解决当前技术自身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相信技术,依赖技术。

  有人则认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固然可以消除它所带来的一切已知的危害,但是谁能保证,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更为严重的灾难呢 ?

  请就上述两种观点展开辩论。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的盲目乐观。应当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参与技术活动,并共同建构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文化相协调的未来的技术世界。

  【阅读】

  “月球城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撰文认为,人类将于xx年在月球建立装备加压舱、发电设备、生活必需品和月球表面活动车等,使月球成为一个庞大、稳固而功能齐全的“天然空间站”;xx年将建立设备齐全的永久性居住地,研究人员可在月球表面滞留几星期,以开展生命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xx年将在月球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2020年将在月球兴建实验工厂、农场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给自足,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21世纪,人类有可能在“月球城市 ”中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并且通过传输为地球提供长期、稳固的能源。同时,人类还将从月球土壤和月球岩石中提取金属、氧和其他气体资源、甚至水,利用月球上的弱重力、高真空和超纯净的条件,研制和生产地球上极难获得的新型材料等。

  月球城市

  【练习】

  查阅资料,分析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高新技术未来的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章小结】

  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动力,而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解放和发展自身提供了支撑,为人类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台。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类掌握的技术越广泛,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就越深入。人类和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人类在利用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的同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技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为目的,目的性贯穿技术活动的始终;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发明和革新;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多方面知识,技术与科学、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功利性,由此引发的技术伦理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技术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具有专利性,专利保护的权利需要依法取得。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b] 技术的未来

  蚕蛹般的音乐厅

  绿色建筑

  高架桥

  高超音速空天飞机

  飞机

  电子书

  会变形的汽车

  会移动的智能地雷

  便携式洗衣机

  虚拟天文台

  微生物学家正在研制抵抗病菌的药物

  悬浮隧道示意图

  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厦效果图

  【综合实践】

  1.查阅并整理有关20世纪重大发明的资料,分析其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影响,评选出全班同学公认的“20世纪十大重大发明”。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某一项发明,分析其技术性质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2.结合日常生活中某项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谈谈你对恩格斯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3.阅读下文,谈谈你对“割骨增高术”的看法,并就“如何理性地选择技术 ”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讨论:

  xx年5月30日,广州某医院给接受“割骨”挑战新高度的管小姐施行了手术。手术后,她脚上套着两个沉重的铁架,身上挂着引流管,背上插着镇痛棒,俨然就是一个全副武装即将出征的 “斗士”。据了解,管小姐所接受的“下肢延长人体增高术”,就是截断双腿腿骨,通过人工方法强行让骨骼和肌肉拉伸而达到增高的目的。手术后7天内,管小姐只能卧床疗养,半年内生活都将无法自理。

  附:学习目标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走进技术世界 第11篇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的性质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后所要学习的,旨在告诉学生“技术是什么?”“技术怎样?”。

  二 技术的性质

  教学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后所要学习的,旨在告诉学生“技术是什么?”“技术怎样?”。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内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的专利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2、情感目标

  认识技术的两面性,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3、能力目标

  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能对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

  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通过认识技术的两面性,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教学设计

  1、技术的目的性

  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

  分成4人一个小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助听器的发明

  ①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

  (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自如地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流)

  ②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

  (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巧、方便佩戴)

  ③满足了什么具体的需求?

  (使耳聋人方便地与外界进行语言交流)

  由三个小组分别回答一个问题。

  2、技术的创新性

  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

  讨论:

  ①有人认为技术就是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②蒸汽机的发明台何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教师分析电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技术革新阶段?(我们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较缺乏,由教师直接分析)

  3、技术的综合性

  (马上行动)完成小板凳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学科的哪些知识填空。

  一位学生朗读“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科学:认识自然 是什么?为什么?

  技术:改造自然 怎么办?

  联系

  科学研究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发展反过来推动科学进步。

  (马上行动)分别举出3个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实例。并填在课文中。

  4、技术的两面性

  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

  进行技术的两面性辩论:

  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提出一项技术,并说出它的正面,另一组说出它的反面,两组间可进行反驳。要提到四项技术。

  讨论: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

  支持或反对的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5、技术的专利性

  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

  思考:为什么要建立专利制度?

  专利的申请:

  ①提交申请阶段

  ②受理阶段

  ③初审阶段

  ④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⑤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

  ⑥授权阶段

  课外作业

  查阅有关空间技术的资料,分析它怎样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等性质。

  课后记

  第一课时讲前三个问题:1、技术的目的性。2、技术的创新性。3、技术的综合性。第二课时讲后两个问题:4、技术的两面性。5、技术的专利性。

  在讲技术的目的性进行“助听器”案例分析时,学生对“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课时进行技术的两面性辩论,学生发言热烈,主要问题有“核技术”、“汽车技术”、“空调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有些班的辩论很激烈,有时达到互相攻击的程度。在讨论“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时学生的发言也是很热烈的。所以用的时间比较多,讲技术的专利性用的时间比较少。

走进技术世界 第12篇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⑴、人类需要着衣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⑵、人类学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⑶、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⑷、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⑸、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⑹、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通讯技术。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身体器官,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⑴、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⑵、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⑶、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⑷、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⑴、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⑵、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⑶、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3、技术的综合性

  ⑴、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⑵、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例如:科学活动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技术活动有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莫尔斯发明电报。

  科学研究为技术发展拓展空间,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发展也促进科学的应用与延伸,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推动科学进步。

  ⑶、技术与其他科学都有联系,如技术与艺术,技术与工艺学,技术与材料学等。

  4、技术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如: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试讲述一下下列技术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网络技术  (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

  b超技术  (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克隆技术  (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医疗,但也会挑战人类伦理道德)、

  核技术    (发电,但也会用于战争)、

  空间技术  (科学实验,卫星通讯。产生太空垃圾)。

  转基因技术(可制造符合人类要求的动植物,但其负作用还未知)

  5、技术的专利性

  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成果,是技术发明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包含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技术发明者对此项有一定权力,这种权利受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权是指依法批准的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成果在一定年限内享有的独占权或专用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就不再受法律保护。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

  写好专利文件à递交专利文件并交纳申请费à专利局审查文件à批准专利à领取专利证书并缴纳年费及证书费。

  三、技术的未来

  对“技术的未来”的思考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肓目乐观。理性地看待技术,以负责、更有远见、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

走进技术世界 第13篇

  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全班选出主持人3人,其他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根据收集、查阅到的资料,展开辩论,回答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

  一 技术的价值

  3、技术与自然

  练习题:

  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全班选出主持人3人,其他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根据收集、查阅到的资料,展开辩论,回答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

  一个星期以后,正、反两方学生根据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查阅到的资料,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在全班展开辩论。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辩论会

  主持人1:

  自然为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技术的发展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下面请正、反两方同学就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展开辩论。

  反方1:

  根据我们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查阅到的资料表明,技术对人类虽有一利但有百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气候异常等,技术乃是社会之恶。

  反方2:

  原子能带来了核辐射和癌症。大型高速汽车赠予我们的是一氧化碳中毒和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转基因动植物、因特网和克隆动物等高技术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其日益明显的副作用也在人们的心头笼罩上了阴影,于是,人们又多了几许忧愁:食用转基因动植物弊大于利怎么办?因特网固然能够节约信息交流的时间,但也能浪费时间,且限制了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群体的接触,人类前景堪忧。

  反方3:

  如果克隆人问世,将会带来更大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反方4:

  高技术令人们忧心忡忡。技术如果被坏人利用就会成为人类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法兰克福学派则更认为科学技术排斥意志,压制情感,造就了单面社会、单面人和单面思维,我们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正方1:

  反方的观点全都是无稽之谈。把技术视作社会之恶、认为技术对人类虽有一利但有百害的反方,显然是被技术的消极后果吓破了胆。这种把社会上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技术,甚至抱完全消极的悲观态度,是没有道理的。

  正方2:

  反方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有错误,认为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去预测未来,往往会与历史的实际进展相差甚远,提出只有用历史外推的方法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同时,我方王西蒙同学根据他收集的资料和他的分析,提出了人类资源不可能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的未来前景不必悲观,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的结论。

  主持人2:

  我想说一句,不能认为反方的观点全都是无稽之谈,因为反方毕竟关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反方想要消除技术的负作用,也不无道理。但他们的结论却是悲观主义的。尽管他们确实向人们尖锐地提出了关系到全球人类生死存亡问题的紧迫性,但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的图景。概言之,把技术视作社会之恶、认为技术对人类虽有一利但有百害的技术悲观主义,显然是不足取的。

  反方5:

  人类所处的地球是一个有限的世界,而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为了防止这种后果的发生,我们主张大幅度减少地球资源消费,以维持地球上的平衡。

  正方3:

  反方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忽视了许多尚待开发的资源,忽视了对已开发资源的“深加工”,忽视了“节流”和“修旧利废”。反方没有看到,可以依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补偿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保护并改善环境;只要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今后的经济生活就会高于现时的水平,人类环境的前景是美好的。反方提出的减少地球资源消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反方6:

  正方看到了现代科技进步的威力,对资源潜力抱有希望,对环境保护充满信心,这无疑给被全球性社会问题困扰的人们提供了一点希望。然而,正方显然被技术的辉煌成就所陶醉,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他们是不可能真正找到达到美好前景的可行途径的。

  主持人3:

  希望正、反两方都要看到一个事实,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1/3的国土。技术在人类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2: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如技术使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成为可能,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但是,人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略-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承受人类永无止地利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而获取更大的效益。人类和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人类要改造和利用自然,更应该保护自然。

  主持人3:

  看来有必要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领域;要创建“地球学”,即一门站在全人类高度思考全人类的总命运,这门学科的主要内涵是:强化人类的地球意识,强化人类的群体意识,强化人类的未来意识,强化人类的使命意识。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强化一点忧患意识。建议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主持人1:

  当今时代,人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谋求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是人类发展观的伟大进步。这种新的发展观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注重的是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具体内容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的统一。

  主持人江兴国同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全班同学围绕这一新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归纳如下: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系统协调性原则。

  经济学一直把gdp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核心,作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与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似乎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于是,引发了大量的短期行为:无节制地开发和浪费矿物资源,贪婪地砍伐森林和捕猎动物,肆无忌惮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等等。与这种传统发展观不同,可持续发展观坚持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技、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关系,使“人与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2、未来可持续性原则。

  以往的发展观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考虑有限而稀缺的自然资源其耗竭速率的临界性和承载能力,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或崩溃,最终使经济发展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难以持续。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将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和发展,他们同我们一样对地球中的资源、拥有同等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因此,每一代人都应为后代着想,不仅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换言之,我们决不能在继承了前辈的地球的同时,还要借用后辈的地球,亦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又可称之为代际间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性原则。

  3、公众参与性原则。

  离开了公众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没有了群众基础。如果每一个人都来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都有一点、听一点悲观的论调,亦即虽悲观但不乏清醒的认识,都从我做起,形成一股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和成功的希望。公众参与,既包括社会个人或社会团体在控制生育、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自律,对他人有害自然环境行为的预警、监督和指控,也包括通过新闻传媒或公众论坛推进政府部门采取有效而及时的保护措施,等等,以实现人类由控制自然向控制自我的转变。

  4、合作伙伴性原则。

  今天的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一个天空下,可是地球上却有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这就要求人们超越一切差异和界线,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一起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道德沦丧、核子威胁、南北冲突等全球性问题。尽管人们之间肤色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各自利益不同,但毕竟乘坐在同一艘航船中,因此应该而且必须共同承担起保障人类生命之舟不沉且具有续航能力之责任,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无疑,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排放了大量的废污)理应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付出得更多,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切记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形成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同时,少数发达国家应结束其过量消费全球公有资源的行为,而给予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以达经济增长的机会。这又可叫做当代人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性原则。

  好题推介:

  我认为这道题是道好题,好在哪里?

  1、通过题型上的突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完成这道题所进行的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以及在全班展开辩论,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学习过程本身为应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从而有利于形成合作的内驱力。特别是在展开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要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通过做这道题在全班选出主持人数人,把其他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反方是以吴秀英为代表的技术悲观主义向全班大声疾呼人类所面临着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或“人类困境反方”。正方与技术悲观主义截然相反,以李美兰同学为代表的技术乐观主义抨击了反方的观点,而同时又对技术过于的乐观。主持人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协调发展。人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在学生的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营造了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了人文素养的教育

  当代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道题通过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展开辩论。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意义,从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4、注重了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使用。

  这道题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查阅资料,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使用之中,体现了技术教学的先进性,提高了技术教学的技术含量。

  5、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除了按原计划展开辩论外,还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归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对知识进行了扩展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