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2023-09-07 06:51: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汇编17篇)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篇

  无锡市八士中学  马群  高凤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2篇

  无锡市八士中学  马群  高凤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3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跟孩子们一起到山中访友,40分钟眨眼而过,同样我也希望给各位老师带来好心情。现在,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反思一下,这节课是否达到了简单、有效。

  首先是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简明、简约,《山中访友》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虽是写景,但在表达上与学生以前学过的《观潮》《鼎湖山听泉》等课文截然不同。文章描写的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作者眼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山中的一切都有了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入情入境,领悟这种“有我之境”,我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3、4、5自然段,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我觉得这样处理教材,为下一课时学习及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简化、简便。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文章本身字字玑珠,句句含情,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整节课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潜移默化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老师的主导放在了引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上,避免了学生泛泛地读,在原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了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教学环节从导入、默读到逐段品悟,再到最后的回顾总结,力求简化,减少无效的导语和提问,把时间留给学生参与听、说、读、思的语文实践。第4自然段的读中想象、导读质疑,第5自然段的配乐美读与拓展练习,都落在实处,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并在积累的基础上得到了运用。

  最后我想谈谈教学过程。整节课以“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展开阅读,《山中访友》这一题目本身,既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又体现着表达上的特点。我相信,整整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那份热爱大自然的深情,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也正是我上这一课的初衷。

  谢谢大家!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4篇

  无锡市八士中学  马群  高凤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  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5篇

  无锡市八士中学  马群  高凤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  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6篇

  访人树相融感受情境──《山中访友》教学片段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他把树看做自己的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在望着他。他们真的像是难得的知己。

  生:我有补充。“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

  师:真能干,你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生:我也有补充。作者靠在一棵树上,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了。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

  师:说得好。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山中访友》教学片段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8篇

  公 开 课 教 案

  蒙城六中    卢献红     (2003.10)

  《山 中 访 友》

  李汉荣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   唱和(hè  )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  

  玄(xuán )奥    清澈(chè )   禅(chán)心  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 )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 教师范读: 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构思新奇)

  古桥           (暗喻)    古老坚韧  

  (联想丰富) 

  热  树林          (移用)    植根民众  

  爱                                                     一首没有韵律的诗

  大 山泉溪流白云                                        一支没有音符的歌

  自                (拟人)    保护自然                 一幅没有图案的画

  然 瀑布悬崖云雀   

  石头落叶小花   (排比)    回归自然   (充满童趣)

  雷雨柏树蚂蚁   (博喻)    以爱待人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欣赏品位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位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⑴你能读准下列红字的读音吗?

  ⑵根据所给的解释说出词语。

  2、听朗读录音,思考问题:

  ⑴作者在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⑵(按照顺序找)他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

  三、探究

  1、赏析交流:

  ⑴静心默读,大胆想象。你最喜欢山中的哪位朋友?

  ⑵交流:

  ①请你饱含感情地朗读。

  ②然后说说你喜欢这位朋友的原因或在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2、探索活动:(小组讨论)

  ⑴作者为什么要把进山看风景称为“山中访友”呢?

  ⑵这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体验反思:

  寻找美、体验美与作者心灵对话。

  四、拓展延伸

  放飞心灵,为您的自然朋友写几句赠言。

  五、总结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0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文章新奇丰富的想象美,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能从中悟出生活哲理.

  【教学思路】

  教材第三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自然风景画,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颇有浪漫色彩的美文,在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落实"读,品,悟,探,练"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由品读文章语言上升到对文章写作思路内容的探究,进而实现对文本的解读,摹写和生活的再创造,并从中贯穿,落实德育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欣赏唐诗:《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唐代诗人王维以清晰,秀雅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令人陶醉.而当今著名散文作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与之恰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初读文本:

  1,速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选择语段,表演诵读,尽量读出感情;

  3,作者进山看风景,访问了哪些朋友

  明确:古桥,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

  三,揣摩词句,品读文本: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些词,句或语段 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2,就你最欣赏是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示例:"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这一句中,一个"撞"字富有动态,既赋予"风"以人的情趣,又表现出"我"的欣喜之情.

  四,强化内涵,领悟文本

  1,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的贴近,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他分别赋予了这些朋友以怎样的人格色彩 又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示例①: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

  启示:做人要有持久,坚韧的灵魂

  示例②: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不说是非

  启示:用淳朴善良的爱心待人,不要搬弄是非

  2,你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好朋友 从他们身上你曾获得哪些教益 模仿作者的写法试举一例.

  示例:蜘蛛在风雨中坚持结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五,质疑问难,探究文本:

  精读课文,你还能从文中挖掘出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问题示例: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 而不是"林中观景"

  2,课文第4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将自己写成一棵树,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七段作者写在林中遇到阵雨,迅速躲避在老柏树下,从科学的角度看有无问题

  4,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5,第八段"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交代了什么内容

  六,迁移训练,摹写文本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到大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命原来竟是如何的美丽.

  示例:假如你是大自然中某一景物,请以"我"的口吻,设置某种情景,揣摩景物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一段话.

  示例:《松树的故事》

  我,是松树,一棵真正的松树,不是温室中的娇花!松的血脉决定了我要活下去,并且能活下去.面对崔巍的群山,面对翻腾的云海,面对初升的太阳,我庄严地宣告:学荆棘,将根深深地扎入山体;学岩石,在风吹雨打中巍然站立:学小草,用绿色装点脚下的土地.我坚信:伟大的造物主从不吝惜向强者伸出双臂!

  七,课堂小结:

  毛泽东主席曾在他的一首词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其实,人,动物,植物都是大地母亲的孩子,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同学们,让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意境高远,把读者引入了无边的遐思和精神享受之中……因此本文的教学目的为:1.体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主义教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中本课宜采用朗读体会法、导读法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雷厉风行,有的考虑周到,遇事沉稳。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李汉荣到山中访问了许多好朋友,它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呢,和我们的朋友一样不一样”)

  (二)学习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

  (1)作者访问的是些什么样的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看这些景物说成是拜访朋友?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自己的这些朋友的?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山中的朋友的?

  (2)作者的“朋友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使内容一步步深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5)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

  (3)你好,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4)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设计说明】体会作者将要溢出来的满怀的真诚和喜悦。体会作者用语的亲切,恰当。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留意,都用心去谱写心中的赞歌,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融入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学生同作者一起领悟大自然,热爱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谛。

  6.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设计说明】教师可选择表现大自然美妙声音的音乐,如林涛、鸟鸣、海浪、潺潺的水声内容,把学生再一次带入充满温馨和感情的大自然中,使学生真正用心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同作者的感情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拓展课文内容

  假如你是某一景物,面对来来去去不同身份、特点的游人,面对游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神态,以及他们在你身边的不同表现,你想跟游人说说你的心里话吗?

  【设计说明】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当然也不排除反面的例子。此题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并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大自然的语言,加强同学的集体主义感和合作意识。

  (设计者 马丽艳)

  四、课堂实录(片断)

  ……

  师: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可爱,那么奇妙。你不禁从内心喊出“大自然原来如此多姿多彩。”现在,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们,你将向他们倾诉怎样的心声?

  (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先介绍自己的身份)嗨!朋友,你好!我是你的大树朋友。你每次来的时候,我都用绿色的笑脸迎接你,但是,你知道吗?这种快乐的日子快到头了。由于你们不注意爱护树木,走到这里时,不是在我身上刻字,就是折断我的胳膊,现在的我已是遍体鳞伤了。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活在痛苦之中。求你捎个信吧,为我们的生存留一方空间,也为你们的生活多一份绿色,行吗?

  (同学们为他精彩的发言,丰富的表情鼓掌)

  生2:“喂!小朋友,请不要把垃圾袋扔到我身上,好吗?”小河脸色沉重地说:“我以前是多么的干净,皮肤是那么清爽,声音也优美动听——哗,哗,哗,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跟我玩耍,可现在呢?美妙的声音不见了,白皙的皮肤变黑了,清澈的眼睛变得浑浊了。你们从我身边经过时,还会捂住鼻子,说我是臭水沟,可这些能怨我吗?我多想和你们一起玩耍呀!”

  师:同学们,对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心里怎么想的?(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3: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4:我们每个人都要起来加入“清理河流”这一行动之中。

  生5:……

  师: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比较高,大家想想有的地方也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假如你是其中一景,你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6:“嗨,我的恩人,我的知己,记者姐姐!还记得我几年前送给你的诗吗?从前有座山,山上长满树。人们为致富,上山砍伐树。腰包渐渐鼓,山上光秃秃。”自从你向社会呼吁了要爱护森林以后,大家开始植树造林了,你看我现在生活得多好,我的身边没有了可怕的砍伐声,有的是朋友的问候,花草的陪伴。当然喽,我们不辜负你们的厚爱,我们会做环境的保护神,绿的天使,为人类的生活贡献一片绿茵。

  生7:早上好,亲爱的朋友,我是空气先生,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在宽广的田野里漫步;让我们走向山顶,眺望远方,听鸟儿的歌唱;让我们一起欣赏碧海的波涛,让我们呼吸花的芬芳……

  生8:大家好,我是一朵小白云,你看我再也没有以前的烦恼,我的身边变得如此清爽,我的衣裳也不用担心被灰尘弄脏了,总是干干净净的,这都是你们大家保护环境的功劳。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我给大家变个魔术吧,看!像不像棉花?看!像不像金鱼?看!像不像高耸的群山……再见了,朋友,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季节,快快享受这美丽的风景吧!我要去拜访其他朋友了,再见!

  (许多同学还是高高地举着手,不肯放下,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如此丰富,思维也很敏捷,连老师也很佩服大家的才能。(同学们脸上是自豪的笑)你们的心声其实也是我的心声,更是广大人民的心声一一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希望同学们能真诚地为我们的承诺而付诸行动。(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执教 马丽艳)

  [1]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的想象,让自然与人说话,人与自然对话,最终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教学设计】说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解决疑难字词,熟读课文。

  【设计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听老师讲,我们班的同学勤学好问,生动活泼。所以今天能和大家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我好高兴,同学们欢迎我吗?

  那来点掌声,算是对我的鼓励。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同学们,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大家大声的背出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大家记得很熟,这首诗是讲: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但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同学们,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好,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的是什么朋友呢?让我们也带着好心情共同来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说读”课文

  1、第一板块:听读,说“了解”的话:

  ⑴ 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2分钟)

  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 :“访”(喜爱、赞美、敬佩)。

  ⑵ 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⑶ 大家的意见很好,那我就按大家说的方法先来读一读。

  (老师读1~3段。)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多朋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又是如何称呼和评价这些朋友的?(6分钟)

  ⑷ 请同学们告诉我,作者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称呼和评价这些朋友的呢?(见书,引导学生回答)(5分钟)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

  ⑸ 同学们读书很细心,准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么多“朋友”聚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我”也是其中小小的一员。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愉快之情、亲近之情去拜访朋友的,对这些大自然的朋友怀着喜爱、赞美、敬佩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第二板块:朗读,说“喜欢”的画:

  ⑴ 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读时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写得美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一会你把在选读过程中自己特别欣赏的语句或段落推荐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选读)(2分钟)

  ⑵ 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请你把这些内容大声的读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发现、你的快乐。好不好?(3分钟)

  3、第三板块:品读,说“理解”的话:

  ⑴ 刚才大家找出来好多非常美的句子。其实作者的好心情就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建议同学们课后把这些句子摘录下来,多多的积累,多多的学习,这对我们的写作是有帮助的。

  ⑵ 下一步的我们的学习更有意思,也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品读”。品什么?品课文中用得好的字词句,说一说“理解”的话。

  ⑶ 刚才同学们推荐了很多写得很美的句子,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他们到底美在哪里?是语言美,还是揭示的精神美;是某个词用得好,还是某种修辞用得好。

  用“我认为 写得好,好在 ” 的句式回答。(7分钟)

  ⑷ 小结: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她为人类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启迪。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其实作者是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的,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访友”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友”是文眼,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表明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就象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2分钟)

  4、第四板块: 演读 说“创造”的话:

  ⑴ 这篇文章景美,情美,语言美,老师还想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朗读。

  这样吧,你们最喜欢哪一段?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来示范朗读第五自然段,要读出感情,读出表情。(上讲台演读)

  ⑵ 文章中的“我”深情地把山泉称着姐姐,把溪流称着妹妹,把白云唤着大嫂,把瀑布唤着大哥,把悬崖敬称为爷爷,把云雀当着弟弟。在与这些朋友亲切的对话中,我们仿佛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人类能与自然和睦相处,心意相通,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呀。

  ⑶ 同学们,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们,你想说一句什么心里话?(3分钟)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⑷ 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要有环保意识,要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小结(5分钟)

  1、同学们,作者拜访了山中众多的好朋友,又有哪些收获呢?让我们齐读第8段。

  2、作者去山中访友,早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友,晚上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这两个“好心情”有区别吗?

  (有,前者是指怀着愉快喜悦的心情去,后者是指“我”的收获,是亲近大自然后的轻松与满足。这就是作者最大的收获。)

  3、(结束语):同学们,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

  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国庆节快到了,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去山中访友。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与同学们相处老师很愉快。谢谢同学们!再见!

  【板书】

  听读:说“了解”的话

  朗读:说“喜欢”的画

  品读:说“理解”的话

  演读:说“创造”的话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3篇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font]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font=微软雅黑]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4篇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 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 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 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5. 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 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5篇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三、古桥拜访,朗读体会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想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上有关句子。

  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那里感受到的?

  2、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古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3、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读者。

  四、完成作业本前半部分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6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 津津乐道的( ) 依然如旧的( )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 犬吠 、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 )打招呼:

  ——————————————————————————————————————————————————————————————————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 ) 清爽( )拜访( )依然如旧( )知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白云 ( )的云雀 (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 第17篇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和五(1)班的同学们一起去山中访友。短短的四十分钟眨眼而过,我不知道有没有给各位评委老师带来好心情。那么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思一下有没有达到简单、有效。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内容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但和之前学过描写景物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体会到这种情感。我选择了最能表达情感的三、四、五自然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处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我想说说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化。因为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这篇文章句句含情,很适合同学们朗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我的主导主要放在引导同学们学习语言文字上。在教学环节上,从课文的导入到默读,以及到品味课文内容,再到最后的回顾拓展,力求简单有效。例如第四自然段的读中想象、质疑导读,第五自然段的配乐朗读,我想都落到实处,扎扎实实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文字能力。

  第三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整堂课我以为什么用山中访友作为题目展开教学。我想这一堂课留在同学们心中的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文章浓浓的深情,领悟到文章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当然教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