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两则》说课讲稿

2023-09-07 07:54: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收集10篇)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1篇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www.fanwenwang.net)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教师: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理事:王国安)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2篇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中    吴   云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www.fanwenwang.net)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3篇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www.fanwenwang.net)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教师: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理事:王国安)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4篇

  《<伊索寓言>;两则》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下简称《赫》、《蚊》)两则寓言组成,它与童话《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等一起组成“想象与联想”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年级学生从间接认识生活、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重要组件。如何配合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上好这节课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基于以上两点,我拟借助课程整合理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经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在成就自我之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5篇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金尼阁口述的译本《况义》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则;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6篇

  篇末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来叙述的。

  先交代一句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雕像者店里,是怎样来的。“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他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真是“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但是写得略有变化,显得活泼。

  赫耳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所变化:

  1.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

  2.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了他的表情“笑着”,赫耳墨斯为什么“笑”呢?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的雕像更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不成问题,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虽然只着一“笑”字,那形象就写活了。

  第三次发问着意刻画他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以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这是何等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他自己心灵的卑劣。

  三次发问,由平静而微笑,微笑显示了他心理的变化,此后心理更不平静,虚荣心越发旺盛,在这样的发展中见出情节的波澜。

  再看问句也写得同中有变:

  1.值多少钱

  2.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3.这个值多少钱

  “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

  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

  1.一个银元

  2.还要贵一些

  3.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对雕像者的形象并无一字表情和心理的描写,但是,闻其声,见其人。他看透了对方的心理,面对一个对最高神如此轻慢的人,他以平静的口气,巧妙地给予辛辣的讽刺。

  第三次的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赫耳墨斯心想对他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算作添头,白送,无异于兜头一瓢冷水。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寓意。篇末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寓意。

  自我估价与客观评价是反向的,自我估价越高,客观评价越低。只有谦虚,才能受人尊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全篇可分为两个层次。前面交代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的原因;后面是文章的重点,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故事开头,用“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开门见山地说明他到人间去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去欣赏人们崇拜自己的盛况。寥寥数字,画龙点睛地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接下去是一个过渡句:“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这句话承上启下。正因为他变成凡人的样子,雕像者才敢给他直率的评价。

  第二层次,由三问三答组成。赫耳墨斯先问宙斯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值一个银元。“他笑了。”笑什么?笑宙斯像价值太低!“笑”,这忙里偷闲的一笔,使赫耳墨斯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之后,他又问赫拉的像值多少钱,雕刻家说还要贵一些。这一问一答,是必要的过渡,为下面文势的陡转预作铺垫。接着,作者插入简短的心理描写:“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段内心刻画,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当赫耳墨斯问自己的像值多少钱的时候,雕像者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我们可以想见,这个无自知之明的天神,听到如此回答,定然惊得目瞪口呆。这个出奇制胜的结语(雕像者的评价)同赫耳墨斯的自我估价,自然地形成鲜明的对照。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而讽刺妄自尊大、告诫人贵有自知之明的主题,也就不点自明。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全文用白描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如赫耳墨斯听到雕刻家说宙斯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他笑了”的细节描写;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毕肖。由于叙中有描,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在结构上,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全文仅一百五六十字,除雕像者的最后一句答话外,大部分文字都着墨于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的描写,最后用雕像者的“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的答话,轻轻一笔,如烘云托月,点出了自命不凡的实际价值,而作者讽喻之意亦暗寓其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足见构思之精巧。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7篇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8篇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有些寓言往往在篇末点明寓意,像本文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有些寓言则把寓意含蓄在故事里面。但是,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都必须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这则寓言,分为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故事部分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通过揣测赫耳墨斯的心理,交代他来到雕像者店里的动机和目的,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这一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三问三答。前两问两答是故事的发展。当他问明宙斯和赫拉的雕像值钱不多时,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的身价必在二者之上,于是第三次发问时信心十足。然而雕像者的回答竟然完全出乎赫耳墨斯的意料,这位自命不凡的神使的雕像,却原来是一文不值。故事以一句幽默的答话作结,不再描写赫耳墨斯的反应,然而被讽刺者的尴尬神色却不难想象。

  第二部分用一句话点明文章的寓意。这一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本文以叙述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又用简短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性格,使人洞见其内心的卑劣。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五六十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

  这一则寓言和前一则一样,也是用来讽喻骄傲自大的人。但前一则是以神喻人,这一则是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

  结构安排上,这一则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先讲述故事,然后点明寓意。

  故事分两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这层开头直接引述“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狮子说了一大段话,接着写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生动地描绘出蚊子进攻狮子时凶猛的样子,最后终于战胜了狮子。第二层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最终丧生于蜘蛛网。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叹息”,与上文的“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呼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

  第二段用一句话指出:“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应该从蚊子的下场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贴切。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毫不牵强,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本文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了,再一想,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9篇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西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女神赫拉是宙斯的妻子;他的孩子赫费斯托是火神;宙斯还和其他女神生下不少儿女,如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耳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其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最为奇特: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伊索寓言>两则》说课讲稿 第10篇

  一 阅读这两则寓言,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神使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商店,询问雕像价钱的经过。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但却一钱不值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二 下边两题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在课堂上口头作文。

  1.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

  2.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这一题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下边是一位同学就蚊子和狮子安排的一个结局,可供参考。

  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难过极了,懊悔极了。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这时,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过来,张开大嘴,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就在这时,从那棵高大的松树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斜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伊索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一、这是学生上中学以后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看看所选文章是怎样体现寓言的特点的。

  二、寓言读起来很有趣味,但是不能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重点还在于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研究故事在短小的篇幅中怎样构思得有起有落,甚至大起大落。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合理想象,进而让学生概括课文的寓意。

  1.商店中一定有不少雕像,赫耳墨斯问了哪几座雕像的价钱?为什么要问这几座?

  2.为什么赫耳墨斯对自己雕像价值的估计与雕像者的回答有那样大的差别?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4.前两则寓言在结尾处都有较大的转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或《蚊子和狮子》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